第两百一十五章 统一度量衡


小说:神话战国之我是赵括   作者:写网文太难了   类别:上古先秦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更新慢了/点此举报
推荐阅读: 一剑飞仙| 神藏| 颤栗世界| 冠军之心| 不灭龙帝| 巫神纪| 绝世天君| 真武世界| 极品仙师| 五行天| 怒瀚| 极品仙师| 玄界之门| 我的邻居是女妖
  虽然还没有完全建好,但是过来过去的士子和商人已经从轮廓上看出这是一座如同城池的宏伟学院。无论是有机会进去求学的,还是没有机会进去的士子,都在等着邯郸学院建造完毕的那一天。在来往商人的帮助下,邯郸学院的名字几乎以秋风扫落叶之势,传遍了天下各地。而与邯郸学院一起传遍天下的,便是总工程师的名字——墨风。紧接着,天下便掀起了一场学墨的热潮,无数士子从各地赶到邯郸求师墨家。墨风是又高兴又难受,高兴的是墨家不仅没有在他手中走向灭亡,反而愈发壮大了。难受的是,墨家人手不足,还要建造学院,教不过来这么多人。甚至就连齐墨、秦墨、楚墨也借助这波红利状大了一圈,他们打着天下墨者是一家的名号,将自己国家的士子吸引了过来。原本已经逐渐势微的墨家如同充了气的气球一般,不断碰撞,甚至隐隐有压过儒家的趋势。【推荐下,野果阅读追书真的好用,这里下载.yeguoyuedu大家去快可以试试吧。】随后,儒家也不甘示弱,本来已经快打出狗脑子的儒家各派在荀子的帮助下,统一了战线,齐聚邯郸,讨伐异端。荀子先是自己应对了几场,然后就交给弟子韩非和李斯了。两个懵懂的年轻人什么时候遇到过这种情况,连战连败,都快被喷成傻子了。荀子没有任何同情,只是每天晚上在他们回来的时候,丢给他们一些书籍,让他们学习完再喷回去。韩非和李斯都是聪慧之人,不断汲取营养,在骂声的灌既中迅速成长。很快,儒家各派似乎察觉到自己变成荀子教育弟子的工具了,也不再亲自上阵了,而是把自己的弟子派了出去。于是乎,韩非和李斯的春天来了……两个人吃了年龄的亏,不是长辈的对手,难道还不是这些同辈的对手吗?两人联手之下,大杀四方。这些人的师长怎么喷的他们,他们就怎么喷的这些人。不久,韩非和李斯就在邯郸打出了不小的名气。而儒家的其他人,则将矛头对准了诸子百家的其他学派。他们最先挑战的就是墨家,理由是思想之争,这也是各个学派之间辩论用的最多的理由。真正的原因是最近墨家有盖过儒家的趋势,而且墨风将墨家学院建造的比儒家学院还大,你们墨家不是崇尚节俭吗?还给自己建这么大的学院,太浪费了,还是给我们用吧!但是墨风怎么可能答应。不可能答应将学院交给儒家,也不可能去和儒家辩论。自家人知自家事,赵墨看似庞大,实际上大猫就三五只,剩下的都是最近刚招收的小猫,怎么可能是这些专业喷子的对手?所以便以修建学院为由拒绝了。“我墨家兴实事,不做小儿口舌之争!”这下把儒家气的,但是又拿墨家没有任何办法,只能将矛头对准了法家和刚刚赶来的名家代表公孙龙。三派天天打擂台辩论,有时候还动手,引无数人观看。赵括专门为他们安排了场地,并派人负责记录辩论的内容,外面用围墙围起来,想要进来先买票,也可以押注哪一方获胜。赵括趁此机会赚了不少钱。更有杨朱学派、黄老学派代表从各地赶来,还有受到《医典》诱惑,从各地赶来的医家代表。就算不是名医的也纷纷朝邯郸赶去,谁都知道,这时候邯郸肯定是名医云集,哪怕是旁观学点技术,回去之后都能吃喝不愁。就连堪舆家、占星家、相师等学派传人也从各地赶来。比如为李兑和蔡泽面相的相师唐举,还有占星家石申、甘德也从魏国和齐国赶来,两人都是和赵国尹皋齐名的占星家、天文学家。他们有的是为了宣扬自己的学说,有的趁机想要寻得名师,还有想浑水摸鱼的。邯郸一跃成为天下最繁华的城市,城郭外面也逐渐出现新的居住区和街道。如今邯郸学院第一期快建好了,墨风脸上的笑容也愈发掩盖不住了,就连向赵括行礼的时候都带着笑容。又过了不到半刻钟,公输秧终于来了。“属下拜见大王。”公输秧俯身说道。不久前,公输秧听说新任赵王非常重视工家技术,便从楚国赶到赵国,被赵括任命为公师,主要负责改良和推广农具。“坐吧。”赵括指着座位说道。“诺。”待公输秧坐下之后,赵括开口说道:“这次将大家召集过来,是为了一件事:统一度量衡!”所谓度量衡,指的就是用于计量物体长短、容积、轻重的统称标准。计量长短的器具称之为度,测定计算容积的器皿称之为量,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则称之为衡。赵括本以为在始皇帝统一天下之前,就算各国之间度量衡不统一,各国内部也应该是统一的,后来才知道,即便是每个国家内部的度量衡都不统一。比如长度,一尺指的是成年男子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一迟指的是女子手伸展后从拇指到中指的距离,所以迟比尺稍短一些。也有的地方将百粒黍米摆成一排做一尺,纵着摆就是纵尺,横着摆就是横尺。此外,还有仞和寻,是人伸开双臂的长度。等等。看似没有什么问题,也很合理。问题是,天下的人多了去了,每个人的长度都不一样,按照谁的为标准?按照你的?你算老几?按照国君的?国君死了呢?再按照下一代国君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国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制造统一度量衡的标准工具。这是好事,标志着度量衡逐渐走向统一。然而实际上,依然是不同国家,不同标准。同一个国家,不同地区,也是不同标准。尺有大尺小尺,斗有大斗小斗,亩有大亩小亩。当年田氏硬生生靠着小斗进大斗出,收买了齐国百姓的民心,将整个齐国“买”了过来。如果当初齐国所有斗都一样大小,田氏想要‘买’下来齐国是不可能的,只能通过其他办法。还有些地区,昨天属于那个国家,今天属于这个国家,明天又属于另外一个国家,最后一个地区有好几种标准。包括赵国的邺郡、上党、济西等地,仍然在使用故国的度量衡,对赵国的赋税收取和商品流通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这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