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三节 并州的石炭


小说:宋朝探花郎   作者:晨风天堂   类别:两宋元明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更新慢了/点此举报
推荐阅读: 一剑飞仙| 神藏| 颤栗世界| 冠军之心| 不灭龙帝| 巫神纪| 绝世天君| 真武世界| 极品仙师| 五行天| 怒瀚| 极品仙师| 玄界之门| 我的邻居是女妖
  看着熊熊的炉火,皇帝点了点头。
  石炭的记载他看过,那东西在屋内放炭火盆,清晨屋内人中毒死掉,他也是知道的。
  宋朝这个时候,没有烟囱,只有火盆。
  干净的上等好炭还行,用煤,基本上等同于自杀。
  无解。
  “姑丈,这炉是陶制、铜炉,还不够好,有时候会漏水。侄儿正在让人尝试着用铁制。在另一间屋,将水烧热了,用铜管隐藏式传到屋内,铜管内的热水会在屋内散发热量,变成凉水流回炉中,再变热,再流回屋内。”
  “好,这个无毒吗?”
  刘安指着陶管:“这叫烟囱,毒气排到外面,被风一吹就散了。”
  皇帝又问:“这炉火瞬间能将铁烧红,用可用冶铁?”
  “姑丈,不行。这个要再想办法,侄儿正在安排人尝试,直接用石炭来烧,铁是脆的,一碰就断。尝试先炼成焦炭,而后再加入云石,或可解决,但侄儿没那么多钱不断的尝试了,石炭要钱,铁也要钱,建炉也要钱。”
  “钱,不是问题。”
  提到钱,皇帝很气粗。
  刘安又带着皇帝去看了仆婢房的小蜂窝炉、带陶水箱的中蜂窝炉、以及大通铺内带着烤饼架和大陶水箱的三眼蜂窝炉。
  皇帝大概明白了。
  这些东西若真的能用,寻常百姓家,宫里禁军的军营,宫中宫女太监的屋。
  皇帝问道:“石炭成本如何?”
  “姑丈,我在焦作找到一个很小的石炭矿区,挖出来臣自家够用,给宫里也够用,但汴梁城好多人。”
  “有派人寻找大矿区吗?”
  “有,在并州。并州的超级大矿区,挖出来够汴梁城烧一万年。”
  提到并州,皇帝的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
  皇帝叫张齐贤去并州,这家伙不去,然后温仲舒竟然为了不去并州,要请辞。
  这两个货,让皇帝非常、非常、非常的失望。
  可眼下,二品大员,也没人可用。
  皇帝坐下了,就坐在刘安府仆婢大通铺上,伸手拿起夹子将炉内的烤菱角取了几只出来,默默的拨着吃。
  吃了两只菱角后,皇帝说道:“姑丈对并州心中有人选,可他们不愿意。”
  刘安捧着一碗水上前:“姑丈,侄儿官小职微,有些话不敢说。”
  “关起门,家里说话。”
  刘安官小职微?
  皇帝只知道刘安年龄小,论官职,刘安官不小了。
  刘安说道:“姑丈,若无可信之人,就多派几个人,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每个人分配不同的任务,这些人合起来把事作好,也不是不行?”
  “这个思路有意思,那就并州,你说说。”
  “官家,矿区的事是苦力活,无论是官办,还是商运,这是一个消耗人力,又苦又脏的活。而且矿区一动,就是数千人,加上运输,这个一定要船运,所以就这石炭,怕是万人,数万人的事。”
  皇帝点了点头。
  人没问题,原本贩柴炭的可以去贩石炭,也可以调兵马管制。
  皇帝想了想说道:“并州要安排一得力的,可靠的武官。你继续。”
  有武官,刘安心中狂喜。
  刘安压抑着内心的欢喜,继续说道:“石炭关乎汴梁城冬天取暖,那么,商人贩运,要有人管税收。修路,扩建码头,矿区士兵的吃饭、军饷,要有管花钱的人,再请御史台派人监督。最后,派一四品管并州民生便是。”
  皇帝思考了好一会,刘安的想法有可取之处。
  但也有问题。
  皇帝再问:“若辽军南下,当如何?”
  “武官去对付就是了,他们领俸禄就应该为姑丈出力,并州设一个府,加上原先的官有七个人,五个人就打,武官带兵去打,五个人说守,武官带兵去守就是了。”
  皇帝有点犹豫。
  朝堂之上,人多了不办事,整天光是吵了。
  七个人分权,不是不行,但这些人光吵不办事,怎么办。
  刘安又说道:“七个人投票,不允许弃权,票多的一方有理。”
  皇帝点了点头,又在炉子里夹了几只菱角,一边吃一边想。
  很快,人员安排皇帝就有数了。
  一个武官管城防治安,一个武官管矿区同时管御敌。然后管花钱的,收钱的,审核的,这就是五个人了。
  再加上管民生的,以及一个御史监督这些人。
  七个人配齐。
  五文二武,这事或许能行。
  武官肯定不主事,但武官只管自己那一片的事,依北防七军的条例,那么军中再配一个监军,监军只管监督,不参与七人会议。
  不行,不够。
  皇帝又有了新思想。
  再加两个人,加一个管刑律的,加一个武官负责民夫训练。
  六文三武,这个配置可行。
  皇帝已经打定主意,一会宴会上少喝一点,然后与三相还有李沆把这事商量一下,既然没有人愿意去并州,那么并州可以尝试一下分权制。
  刘安在配皇帝往外走的时候,小声说道:“姑丈,能否给今科状元王曾一个机会,去并州历练一番?”
  “行。”
  状元王曾,这个人可用。
  在灵州就立下大功的,皇帝很满意这个人。
  刘安松了一口气,六个文官已经安插了一个王曾,接下来就看寇准的了,看寇准能不能安插最少一个,或是两个主战派。
  这样,五比四,或是六比三。
  并州这边,就有文章可以作了。
  刘安陪着皇帝回到正厅,寇准等人已经陆续到了,来了第一件事不是坐下喝茶,而是去侧屋换衣服。
  然后寇准等人,也要去看看,为什么刘安的家里就能温暖如春。
  寇准等人的夫人去了后院。
  后院,郭皇后正在和潘秭灵吃奶油冰淇淋。
  冬天吃冰!
  好爽。
  特别是在这个温暖如春的屋内。
  曹家大娘子一进屋就说道:“六丫头嫁的是汴梁城最好的,谁家冬天有这般暖各。”
  潘秭灵迎上去:“我家官人常说,多读书,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冬天暖如春的法子就是在书中读出来,而后安排家中工匠多次尝试,自汉以来,有人用,但用的这般好,自然是都在书里。”
  郭皇后听着开心。